
看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之感
发布时间:2008-11-22
在2006年央视一套开播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时,我正好在读一本叫《抱槐山西》的书。我家乡河北坝上的地方剧种“二人台”有个名叫《走西口》的戏剧,《走西口》就是根据山西省太谷县、平遥县、祁县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大体是指离开家乡到“口外”去谋生的男子别离恋人的凄楚故事。“二人台”是不同于“东北二人转”,他只流传于山西、内蒙包头、张家口一带。还有我们熟悉的民歌《走西口》歌词: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走西口》这个故事使我一直认为山西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看过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 更觉得乔家大院的主人只不过是那种封闭、腐朽、诡秘的“土财主”而已。长期以来从来没有对这种看法产生过怀疑。前些年偶然听人讲过浙商、徽商、晋商的故事,稍微对山西的晋商有一点了解,但是,对晋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直到在前不久读《抱槐山西》时才大吃一惊,原来在中国的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是在山西。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的第四代继承人,乔家大院的创始人叫乔贵发,康熙年间出生于祈县乔家堡,由于家境贫苦而来到口外,到一家小铺里当了伙计。因为当时在太谷、祁县一带,自然条件并不好,耕织太少,没有太多物产,老百姓饥寒交迫,大多数青年男子外出谋生,于是就有了“走西口”。乔贵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成功不仅仅发展了一个家族,乔家所开设的“复盛公”商号,奠定了整整一个包头市的商业基础,以致出现了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的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谁能想到一个“走西口”的青年农民,又没有多少文化,竟然可能是一座诺大的城市一种宏伟的文明缔造者!通过读《抱槐山西》和看电视剧《乔家大院》,我基本感悟到山西商人的成功所在。这种全方位的成功,归根于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这种素质,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因此也可称之为商业人格。我朦胧中感到,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质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义无反顾的“口外”谋生。 贫穷而又不甘心的山西农民,于是把迷茫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经历过一场超越环境、超越家世的严酷搏斗,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于是我联想到了当今诸多在外打工的张家口人,尤其是贫困县。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义无反顾的勇气,他们一直在开拓,一直在往前走,没有人“回家”!
二、坦然从商。 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这种心态在中国长久未能普及。士、农、工、商,商人处于末位,虽不无钱财却地位卑贱,与仕途官场几乎无缘。为此,许多商人(也包括现代商人),竭力打扮成“儒商”,发了财则去办学校,让自己的子弟正正经经做个读书人。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山西就没有出现,小孩子读几年书就去学习做生意,大家都觉得这是每个青少年必修的课。在这种独特的心理环境中,山西商人对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把商人做纯粹了。
三、目光远大。 山西商人本来是背井离乡的远行者,经商时很少有空间框范。当康熙皇帝实行满蒙友好政策,停止边陲战火之时,山西商人反应最早,光“大盛魁”商队就拴有骆驼十万头,这是何等的眼光。清代时盐业赚钱最多,盐业由政府实行专卖,许可证都在两淮盐商手中,但是山西商人没有着急,只在两淮盐商资金紧缺时候给予慷慨借贷,条件是稍稍让给他们一点盐业经营权。久而久之,两淮盐业实际上被山西商人所控制。还有茶叶大运输、一系列票号的建立等,这种种作为,都是大手笔。可见山西商人始终凝视着全国商业大格局,不允许自己在哪个重要块面上有缺漏,不管这些块面地处多远,原先与自己有没有关系。
四、讲究信义。 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开大局面,往往出自于结队成帮的群体行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个人冒险。商家与商家之间所谓“联号”,就是互通有分有合的集团势力,构成一种商业大气候。其实山西商人对联号外的商家,也会尽力帮扶。不仅如此,他们在具体的产业行为上也特别讲究信誉,尤其是金融信托行业,本身就是信誉和道义的竞争,而山西商人却能处于竞争的领先地位,靠的就是诚信。当时的清代金融信托事业是没有社会公证和监督机制的,即使失信也没有惩处机制。就这一点山西商人能给远近不同的异乡人一种极其稳定的可靠感,实在是中国商业文明的光彩。
五、严于管理。 在山西商人最发迹的年代,朝廷对商业和金融业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票号不必向官府登记,领执照,纳税,也不受法律的约束。而厚重的山西商人自己制定行业规范和经营守则,严格的自我约束,在无序中求得有序,因为他们明白,一切无序的行为至多得利一时,而不能立业于长久。这些“号规”不仅严密,切实,而且充满智慧,如果用我们现代的商业眼光看当时的山西商人,他们当中应该有一批真正的管理专家。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东家乔致庸,在变革内部机制上所规定的内容,连今天的很多老板都不能做到。而在当时的雇佣关系上,就能把财东和掌柜(总经理)的关系纳入规范,掌柜负有经营管理的全责,财东老扳平时不能随便地颐指气使,职员须签订个人契约,并划出明确等级。收入悬殊,业绩突出者,定期考察升迁,管理层职员与财东共享股份,到期分红,使整个商行上下在利益上休戚与共,情同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