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源大地专家顾问 武现军教授】近期蛋鸡疫病防控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5-01-04
武现军教授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理生化分会理事,正源大地集团专家顾问
近期蛋鸡疫病防控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近两年来蛋鸡临床疫病越来越复杂,其复杂性表现在:其一流行的疫病种类越来越多,且往往某一种病症的特点可能属于不同疾病的相似表现,给养殖场驻场兽医和基层门诊兽医的诊断造成严重困惑,往往导致治疗方案的偏差或错误;其二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和饲料霉菌毒素的存在,使得疫苗的免疫效果大打折扣,加剧鸡群对各种疫病的感染风险;其三是严重影响产蛋鸡后期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疫病越来越多,给蛋鸡养殖从业者和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蛋鸡养殖从业者和兽医工作者有必要在蛋鸡疫病防控中关注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控制是保证
生物安全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部分的大型蛋鸡养殖企业都已非常重视;但对于许许多多中小型养殖企业和与养殖业联系密切的行业从业人员来说,其生物安全意识往往极为淡漠。而恰恰是这星罗棋布、相互没有生物安全距离、又各自独立运营的中小型养殖企业,以及与养殖企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饲料运输、鸡蛋采购、疫苗防疫队、串场兽医等),往往成为疾病传播链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传播环节。
一)养殖场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和出栏后严格有效消毒,是一些疫病在某些鸡场不同批次和不同鸡舍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现在腺病毒、戊型肝炎、传染性贫血在某些地区或者一些蛋鸡养殖场极为多见;传支后遗症在某些青年鸡场或蛋鸡自繁场屡次发生;在秋、冬、春三个季节,在一些地区禽流感的散发流行也较为普遍,尽管其流行并没有导致严重的大规模伤亡,但是其所致的产蛋率大幅度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容忽视。
发生过免疫抑制性病毒或重大传染病感染的鸡场,在鸡群出栏或大群淘汰后,一定要注意鸡场、鸡舍、舍内用具、储粪场周围等的严格消毒。这些重污染鸡舍,建议采用三倍基础量的甲醛:高锰酸钾(每立方米使用甲醛:高锰酸钾=14ml:7g)熏蒸消毒更为彻底。避免下一批次进来之后又出现感染。
二)养殖小区或小型养殖场比较密集的村镇,往往是区域内疫病流行的高发区
在养殖小区,往往鸡舍密集,不但鸡舍间距不符合防疫要求,而且养殖小区内又存在各自为政、不同养殖户独立管理的鸡场。往往不同养殖户生物安全意识不统一、小区内多日龄鸡群共存、各鸡群引种来源不同、免疫程序不规范统一、小区内难以做到“全进全出”等多方面弊端共存。这就为疫病的防疫造成不利的局面,往往一个鸡舍发病会逐渐蔓延到整个小区,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不同鸡舍间循环往复传播。
在一些养殖场密集的村镇,疫病安全形势也是一样。这些养殖场原则上应该做到统一生物安全守则,共同重视各种可能的疫病传入环节的严格消毒,尽可能地做到区域内全进全出式的管理和消毒模式。
三)疾病流行季节,不专业的防疫队和不专业的免疫操作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甚至成为疫病传播的媒介。
大多数养鸡场基本都是请防疫队代为完成鸡群的免疫注射,而有些防疫队本身并没有经过规范的防疫和生物安全培训,更不具有专业的生物安全意识。在疾病流行季节,对于一些生物安全制度、设施不健全,同样缺乏生物安全意识的养殖场,这些防疫的车辆和人员有可能成为场区间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
众所周知,养鸡场疫苗注射免疫基本不更换针头,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性的操作流程,这对于生物安全管理比较规范、养殖技术正规、群体发育良好的健康鸡群,可能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小规模鸡场,尤其是有基础传染病(传染性贫血、腺病毒、网状内皮增殖症、戊型肝炎、滑液囊支原体等)潜在感染的鸡群,完全无差别的不更换针头的免疫注射就可能成为这些疾病在鸡群年内蔓延的必然途径,甚至会成为疫苗免疫失败、某些疾病在大群爆发的助推器。所以说,一个合格的防疫队应该具备一定的兽医临床基础、防疫和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疫苗免疫的成功,避免自己成为疫病的传播媒介。
二、疫病的防控要从雏鸡阶段抓起
雏鸡的体质是关系到育成阶段正常发育和后期生产性能的基础之一。针对不同的雏鸡体质,采取不同的养殖和保健措施,可以大大改善鸡群育成阶段发育的整齐度、大群健康水平和产蛋期生产性能的重要一环。
一)对新出壳雏鸡应有的关注点
1、新出壳雏鸡外观上需要关注:健康的雏鸡精神、叫声洪亮,运动和眼神灵活;鸡爪温暖,皮肤湿润而有弹性;喙部和舌头颜色正常;脐孔周围羽毛丰满,皮肤颜色正常,脐孔愈合良好。凡是爪子发凉、皮肤发干、喙部和舌颜色发暗、脐孔周围皮肤发暗发紫、有脐带残留、大肚子的鸡雏,均为弱雏。可以随机抽检几箱雏鸡,大概了解一下雏鸡群的健雏率。
2、新出壳雏鸡病理解剖需要重点关注:健康的鸡雏应该气囊(尤其是后胸气囊、腹气囊)清晰透明,肝脏的大小和颜色正常,心脏和肺脏无坏死结节。大部分兽医工作者均已熟知以上器官在新生雏鸡常见的病理变化,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关注的是前些年在817肉杂鸡、大肉鸡较为多见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所致的腺肌胃炎,近年来在蛋雏鸡也越来越多见。在刚出壳的雏鸡,其特征性病变表现为腺胃浆膜面可见斑驳的片状或者点状白色坏死灶,与周围正常部位肌红色界限分明;剖开腺胃往往可见腺胃乳头聚集呈条索状,或者多个腺胃乳头聚集成岛屿状;肌胃角质膜龟裂出血,严重个体可见腺肌胃交界处角质膜轻度糜烂。有些日龄稍大的个体,腺胃浆膜面可见有肿胀而透明的副管腺,剖开腺胃往往可见腺胃壁增厚,腺胃乳头平坦,腺胃乳头间粘膜会有横向或者纵向的条纹。仔细观察病鸡的胰腺往往有针尖大白色坏死灶。
这类垂直传播的病毒性腺胃炎雏鸡,外观症状上仅表现为食欲偏低、轻度饲料便;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发病雏鸡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普遍低于正常,其胃内消化和小肠消化能力偏差,不能充分将饲料营养消化成易于吸收的小分子营养;而鸡胃肠道粘膜及粘膜下相关淋巴组织的发育主要依赖于肠内营养。故腺胃早期功能的不佳必然会对肠道粘膜的发育成熟,以及肠道粘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发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机体的粘膜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了解雏鸡的先天的体质,采取针对不同体质的鸡群的早期保健及饲养管理、营养供给方案的适应性调节,可以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新生雏鸡传支疫苗的免疫与假母鸡的早期预防
雏鸡育成期间因早期感染肾型、腺胃型、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导致成年后出现假母鸡。资料报道早期感染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平均假母鸡发生率可达26%左右,严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品质,给蛋鸡养殖业造成的损失非常之大。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发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青年鸡场、产蛋鸡场最为头痛的顽疾。如何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已经成为蛋鸡养殖行业和动保行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近年来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报道,提出以下观点供养殖业同仁参考。
1、一些近年来新分离的、不确定是否会影响输卵管发育,并用于养殖生产的减毒肾传支活毒疫苗,不建议盲目在蛋鸡育雏的早期免疫使用,尤其是一日龄喷雾免疫。但可以用于肉鸡养殖早期免疫预防使用;也可以考虑用于种禽开产后免疫使用,以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保护雏鸡早期不受此类传支病毒的感染。
2、不建议青年鸡育雏场过于频繁的更换新毒株的减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避免各种流入环境的减毒活毒疫苗株毒力返强和变异,并导致更多新变异株的出现。
2021年十月Avian Diseas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许多科学家明确警告减毒疫苗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进化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使用对家禽业的有害后果。并认为活疫苗的使用增加了IBV的遗传/表型多样性,提高了它们在环境中的适应度,并最终加剧和延续了家禽业的问题。并同时提出:要有效控制IBV,应使用替代技术的疫苗取代传染性支气管炎减毒疫苗。同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兽医学院学者在viruses杂志的一篇论文报道:用DMV/1639毒株感染1日龄SPF母鸡,发现该毒株对母鸡生殖道具有高致病性,可导致输卵管有明显的囊性病变,卵巢也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损伤;而且直到16周龄实验结束,仍然有大约 60-70%的受感染母鸡持续出现泄殖腔放毒,排毒时间长达四个月以上。
3、同一青年鸡育雏场不建议采用多批次迭代育雏模式,尽可能做到全进全出。如此,一方面可避免一旦一栋鸡舍感染或者一批次出栏鸡群确诊发生输卵管囊性病变问题,就会有引起不同批次间的疫情传播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对发病场区的严格消毒,避免下批次鸡发生同样的问题。
4、建议感染过肾传支、腺胃型传支的鸡群,在鸡群病愈后,及时在饲料连续添加一周左右大豆异黄酮,刺激输卵管上皮的发育,尽可能降低疾病对输卵管后期发育的严重影响。
三、蛋雏鸡早期感染腺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增殖症等肝脏相关病毒性疾病对蛋鸡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生产性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肝脏既是家禽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又是体内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最旺盛、功能最多样化的重要器官;肝脏在机体内分泌调节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内分泌稳态调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肝脏功能的障碍往往会通过内分泌的紊乱,对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产生较为长期的影响。
腺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和网状内皮增殖症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的疾病;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传播。资料报道:近年来腺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在多地蛋鸡场潜在感染阳性率一直据高不下,此种形势下不但对青年蛋鸡群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其早期感染往往导致生殖系统的发育延迟,使鸡群开产严重推迟,产蛋率上升缓慢,甚至没有高峰期。同时其所导致的免疫抑制,往往使鸡群对于各种活毒疫苗的免疫反应大大增强,甚至对活毒疫苗免疫表现出一定的感染表现,这也可能是有些蛋雏鸡过早免疫一些肾传支、腺胃型传支活毒疫苗反而导致鸡群后期出假母鸡的原因成为可能;同时鸡群对于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大大下降。加之近年来流感疫情和多种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出现,这些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对蛋鸡养殖业的危害不容小觑。鉴于此,在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宣传的同时,提倡在蛋鸡养殖早期对免疫系统和肝脏功能采取定期保健措施,应该作为蛋鸡养殖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环并加以推广。
四、青年鸡群败血霉形体和滑液囊支原体持续长期感染的原因与危害。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败血霉形体(MG)和滑液囊支原体(MS)往往成为蛋鸡雏育成阶段普遍存在一种临床问题,其危害表现在:1)长期的MG感染,不但会引起其他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或合并感染,进而形成严重的气囊炎、输卵管炎、包心保肝,导致伤亡和残次鸡增多等严重临床问题;而且长期呼吸系统炎症反应,也为各种病毒的黏附、入侵和感染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条件;同时这样的鸡群对于活毒疫苗的免疫反应大大增加,免疫效果下降。2)长期的MS感染往往导致病鸡多关节滑膜炎,尤其是跗关节、掌关节、肩关节和龙骨滑膜炎,并由此导致鸡只站立和运动困难,影响鸡的正常生长;同时长期MS感染以及对生殖系统(输卵管峡部和子宫部分离出MS)的直接侵害往往会导致病鸡肝脏和生殖功能异常。成年感染鸡蛋壳质量下降,鸡蛋顶端蛋壳粗糙、变薄,呈典型的玻璃顶特点,鸡蛋破蛋率增加。
导致鸡群长期处于感染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场饲养环境恶劣,饲养密度大、清粪不勤、通风不良是主因;只重视药物治疗,而不重视环境改善的配合是该病在鸡场屡治屡反复、治疗疗效差的重要原因。
2、一些基层兽医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缺乏对群体性饲养的动物的整体性诊疗思维。往往以惯性思维的模式,对特定的病原采用定式化的药物治疗方案,而忽视饲养环境因素、饲料营养、群体体质、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对疾病的影响。
3、不同场区、不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病原的耐药性不同。这一点是临床兽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鸡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潜在感染导致鸡群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考虑控制病原感染的同时,针对机体免疫功能和机体呼吸道粘膜的屏障功能特点,采用适应性的辅助治疗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5、在复杂多变养殖生产环境下和感染疾病的病理条件下,机体的营养需求可能与营养标准所提供的正常营养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在实际养殖生产和临床实践中,采用一定的动态性营养补充来配合临床疾病的防治,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兽医工作者和动物保健品研发人员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执业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