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案
雏鸭刚出壳绒毛薄而少,加上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所以在育雏期更要加强饲养管理。在临床上总结发现:20日龄左右雏鸭发生的各种疾病,往往是在育雏阶段由于人为原因的疏忽遗漏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要完善饲养管理和预防保健程序。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为雏鸭健康发育奠定基础。
1、周末体重要达标
雏鸭出壳后,内脏发育不健全,体质弱、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在饲养管理上要求提供恒温的环境、适宜的湿度,以及营养均衡的饲料来促进雏鸭的健康生长,确保内脏的正常发育。
一般来说,首日温度在32-33℃,湿度控制在60%~65%左右。同时在周末需称重记录,合理的周末体重应是出生体重的5-6倍。在7日龄之内主要是内脏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周末体重不达标,标志着雏鸭免疫器官发育迟缓和内脏新陈代谢缓慢,影响雏鸭的发育。建议此时连续使用大芪芍(黄芪多糖口服液)直到7日龄,起到培元固本、补气养血的功效,从而提高雏鸭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
2、开口方案的优化选择
鸭苗在运输过程中易发生受凉,导致育雏期间成活率低、整齐度差等问题,加上种源不稳定因素,故在开口药物上有必要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来进行净化处理,建议使用对肝肾损伤较小的专用家禽开口药物,如杆诺杀或者治菌普健来净化病原体,同时配合制霉毒净一起来使用,起到保肝防霉解霉作用。此时雏鸭内脏器官没有完全发育,对各种毒素的耐受力极弱,而毒素对肝、脾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制霉毒净对雏鸭内脏保健更有意义,能够有效地防止早期免疫抑制的发生。
3、重视雏鸭饱食率
即雏鸭到棚24小时后,能够饮水和采食的精神状态。建议雏鸭先开水后开食。因为开水后可补充雏鸭出壳时体内所耗去的水分,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排除胎粪、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吸收体内剩余的蛋黄,以增强食欲感。因雏鸭的消化道较短,肌胃容积小消化机能不健全,所以在饲喂雏鸭时要多餐少量,既能促进雏鸭采食,又能避免室内高温高湿状态下对饲料营养的破坏。同时也要观察羽毛蓬松和走路摇晃的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开水开料或者直接淘汰,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4、肉鸭在育雏期间还可能受到降温冷应激的影响
室内保温-通风关系不平衡或舍内有害气体多等诸多问题,这些都要细心管理,早做预防。只有一切以雏鸭健康发育为基础的管理手段,才能把雏鸭养好,提高养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