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案

警惕鸡传染性鼻炎!详细了解才能有效应对

作者:正源大地资深高级技术政委魏永正  发布时间:2025-10-07

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对蛋鸡和种鸡的危害尤为严重。

一、病原体

主要病原:鸡副嗜血杆菌。近年来,分类学上更常被称为副禽嗜血杆菌。

特性:革兰氏阴性菌,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常规消毒剂和热敏感。但在外界存活时间短,传播通常需要病鸡和健康鸡的直接或密切接触。

二、流行病学特点

易感动物:各日龄的鸡均易感,但青年鸡和老龄鸡的抵抗力更差,发病更严重。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病原的飞沫、尘埃,或采食被病鸡/带菌鸡的鼻腔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高发季节:冬春季节多发。因为此时鸡舍常常为了保温而通风不足,且温差变化大,易造成冷应激。

传染源: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康复鸡可长期带菌,成为鸡群中的潜在传染源。


三、临床症状(分期与典型表现)

初期:往往被忽视。流清亮鼻涕、咳嗽。采食量轻微下降。

中后期(典型症状):

面部肿胀:最特征性的症状。脸部、眶下窦出现单侧或双侧性肿胀,严重时眼睛睁不开。

鼻腔分泌物:从浆液性变为粘液性、脓性,在鼻孔周围形成黄白色结痂,堵塞鼻孔,引起呼吸困难和张口呼吸。

眼部症状:眼结膜发炎、流泪、肿胀,眼睑粘连,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全身症状: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废绝、腹泻。

生产性能:产蛋率显著下降(20%-30%或更多),蛋壳颜色变浅、质量变差。公鸡肉髯常见肿大。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呼吸道。鼻腔、眶下窦内有大量粘液或干酪样渗出物。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发生水肿。气管黏膜可能充血、有分泌物。如无继发感染,内脏器官通常无明显病变。


五、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面部肿胀、流鼻液、产蛋量下降可做出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慢性呼吸道病(支原体病):病程更慢,呼吸道啰音更明显,面部肿胀不典型。

流感:全身症状更重,死亡率高,内脏器官有出血病变。

传染性喉气管炎: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咳血、气管内有血凝块。

实验室诊断:可取鼻腔分泌物或眶下窦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这是最确凿的诊断方法。

六、防治措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01
预防措施(核心)

加强生物安全:

全进全出:避免不同日龄的鸡混养。

严格引种:从无病的种鸡场引进鸡苗。

隔离消毒:对进场人员、车辆、物品严格消毒。定期对鸡舍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改善饲养管理:

通风与保温:做好冬季通风,在保证温度的同时,及时排出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和灰尘,保持空气新鲜。防止贼风直吹鸡群。

减少应激:避免突然的冷应激、惊吓、断料断水等应激因素。

合理密度:避免饲养密度过大。

疫苗免疫:

在疫区或高发鸡场,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常用灭活疫苗,一般在30-40日龄进行首免,开产前(110-120日龄)进行二免。

02
治疗措施:一旦发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药物治疗:

磺胺类药物是治疗本病的优选药,对缓解症状效果显著。如:新达康

其他敏感药物还包括:土霉素、恩诺沙星、红霉素等。

治疗原则:

全群投药:由于传染迅速,应对全群进行饮水或拌料给药。

对症治疗:及时清理病鸡鼻孔周围的结痂,帮助其呼吸。

防止继发感染:鼻炎会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易继发大肠杆菌等感染,治疗时应考虑联合用药。

注意:磺胺药可能影响产蛋,且需有足够的停药期。

(产蛋期禁用抗生素,用药应遵循兽医指导)。可选择大清温(双黄连口服液)+麻杏石甘口服液,临床使用效果很好

总结

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经济危害重大的细菌性传染病,其防控关键在于精细的饲养管理(特别是通风)、科学的疫苗免疫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一旦发病,及时诊断并采用敏感药物进行全群治疗,可有效控制疫情,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