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尤其是第一天的工作,非常重要,这是蛋鸡一生的基础。第一天做好了,后面所有的事都好做,反之,第一天就搞得七零八落,问题很多,以后的事情就少不了,甚至影响到一生都很难养。
大多数人,都会注意温度不能低,不能让雏鸡受凉,因为凉了会影响卵黄吸收,引起白痢现象,影响成活率。所以,在雏鸡还没进舍前,温度就调的标标准准的,35度、36度。其实这样并不好,尤其路途较远,运送时间较长的雏鸡,一进了鸡舍就感受到这么高的温度,反而不适应,趴着不动,不去喝水,导致脱水,虚弱,轻则影响生长,体重轻,重则得病死亡,早早被淘汰。进雏数量少还好,能看得见,能照顾过来,进出数量多,几万只十几万只,没法照顾,就只能降低成活率。建议:雏鸡没到之前,舍内温度先加到35、6度,确保加温没有问题,然后人为降到28、9度,不冷不热就行。等雏鸡到来,全部搬进鸡舍,安顿好之后,再一点一点往上调温。观察鸡群,散开了找水喝,不张嘴,不挤堆,这个温度就是合适的,此时温度调到几度就定在几度,不再上下浮动。不一定是标准的35度、36度,也许是33度、34度,甚至是32度都有可能。每批鸡都不一样,每个季节也不一样,所以每一批次进鸡都要微调,标准可以参考,但不要生搬硬套。如此,可以减少雏鸡淘汰率,提高成活率,也可以促使鸡群体质强健,抗病力增强,生长速度快,均匀,后期好养,少得病。所以这第一天的温度微调,非常重要。这个管理细节,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实践当中才有感觉。
现代化的标准鸡舍,加温方式多以热风为主,热风一吹,鸡舍很容易被烘干,湿度迅速降低。第一天还好,过了三四天后,鸡舍里就很干燥了。热风加干燥,使得鸡群呼吸道黏膜受损,肺热咳喘,防御屏障消失,病毒细菌很快入侵,各种疾病就上来了。所以,保持第一周合理的湿度,是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比较费力的工作。一旦发现湿度降低,就要采取措施加湿,加湿的方法,可以是地面洒水,也可以是空中喷雾,或者蒸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效果要一样。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湿度过大,常发生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和地区。那就要想办法降低湿度,一边加温一边通风,把湿气抽出去。湿度大的影响,就是胃肠道不好,腺肌胃炎高发,也会给饲养带来麻烦。雏鸡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跑来跑去是它的天性,如此才能健康。因此育雏期密度不要过大,不要让雏鸡挤在一个笼子里,吃料喝水都要抢,那样很快就大小不齐整,均匀度差。而且还容易得病,最容易得的就是滑液囊支原体。密度降低,可能感觉养殖成本加大,但到最后算账,还是划算的,少得病,料比低,少吃药,才是降成本。建议育雏期不能密闭过严,从第一天开始,就适当通风,小通、微通,让舍内空气新鲜,也让雏鸡适应通风管理。这样,后面降温就好降,日龄大些开风机,鸡群不容易感冒。如果育雏期密闭过严,没有空气流通,鸡群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等到日龄大些,感觉到鸡舍氨气味重,或者想要降温,就不好操作了,一开风机就感冒,不开就憋闷,矛盾凸显,管理难度加大。感冒了还得用药治疗,又增加成本。所以,从小适应通风非常重要。就像人一样,从小适应风吹雨打,长大了也结实,从小在温室里,怕冷怕热,长大了也是虚弱体质。
第一口水非常重要,雏鸡进入鸡舍能不能及时地喝到第一口水,是管理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提前把水准备好,无论用水线还是小水壶,都要提前把水放进去,让水温和室温达到一致,不能让雏鸡喝比较凉的水。雏鸡出壳时间较长,加上远途运输,已经接近脱水状态,所以必须要及时地喝到水,假如前面所讲,鸡舍温度过高,雏鸡不适应,趴着不动,不喝水,就会影响成活率,影响生长速度。料不着急加,等雏鸡喝到了水,开始起来活动,跑开了,再加料也不迟,不必早早地就把料筒放满。早早地吃料,影响卵黄吸收,且容易损伤脾胃,先喝水后吃料,饲料在嗉囊里用水泡软了,好消化,这都是细节管理。且早早地把料筒放满,一天两天吃不完,饲料就容易变质,产生霉菌,因为育雏舍高温高湿。所以要执行少给勤添的工作流程,而不要图省事,一次性加满。一个细节的变动,就会影响后期鸡群的状态,为什么同时进的鸡,养着养着就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全都在于这些细节上的差别。前三天执行24小时光照制度,三天后就要逐渐减少光照时长,降低光照强度了。长时间的强光,会让鸡群兴奋,得不到休息,吃得太饱,消化不良,或者会逐渐产生啄羽现象,所以要注意控制光照。我们要看到一个现象:加料的时候鸡群都围着料筒或料槽抢料,一会儿就吃光了,然后喝水休息,下一次加料还是这个样子,那这个鸡群的状态是非常好的。如果加上料后,总有一部分鸡不去吃,甚至看都不看,料总也吃不完,到了加料的点还有剩余,这就不是好现象。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来调节,避光时间延长,让鸡群有足够的时间消化饲料,饥饿感明显,就会抢料吃。雏鸡的保健方案,要以健脾胃、调肝肾、补气血、养肠道、解霉菌为基础,而不是只有一个消炎药预防白痢,或者葡萄糖、维生素不停地喝。现在的雏鸡,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个是腺肌胃炎早早就有了,肌胃溃疡、裂口。另一个是肝脏土黄色,几天也变不过来,这两个问题单靠消炎药是解决不了的,所以要配合大芪芍、真菌灵、新双胃灵一起使用,这个方案组合,就把健脾胃等那五个词做到了。雏鸡保健方案也要与时俱进,适应鸡病的发展规律,不能墨守成规,几十年不变。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会挑选弱雏是管理高手。育雏阶段尽量把弱雏挑选干净,尽早淘汰,后期会减少很多麻烦事。没有饲养价值的弱雏不挑出来,混在大群里,就会不断地发生疾病,或者影响均匀度,如果为了那一小部分弱雏而不断地投药,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观察有不爱跑动的,缩在墙角的,行动迟缓的,低头闭眼的,拿出来放在一边,看着不行就直接扔掉,不必心疼。做疫苗的时候,抓在手里感觉软绵绵的,像棉花团一样,没有肉,看着挺大,一捏就没了。或者腿爪无力,腿干没有光泽,不会挣扎的,都是弱雏,顺手就淘汰了。正常鸡抓在手里的感觉是特别有劲,有肉,结实,腿爪油亮,挣扎有力,这个活儿干得多了,一抓就能感觉出来。不用舍不得,我们养殖要的是效益,对于影响效益的因素,都应该及时清除,不留后患。如若不然,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增加成本还操心费力。总之,育雏期间的工作,更加要注意细节调整,不一定做到完美,但尽可能少出问题,减少损失,为后期的鸡群健康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提高养殖效益。
为什么要从后往前讲?为什么要倒着讲?因为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第二周发现的问题是第一周埋下的隐患;30天发现的问题是15天之前出现了漏洞;60天发现的问题是30天之前没有做好;120天的问题是60—100天之间的疏忽;200天上不了高峰是开产时没有调整好均匀度……到了500天,蛋壳质量差,产蛋率低,淘汰率高等等一切问题,都是前期基础没做好,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所以,蛋鸡养殖是一环扣一环,前期为后期做铺垫。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想到最后一天的事。逻辑关系清楚,做事有方向,不会迷乱。基础要打好,鸡群体质好,结果才会好。结语:一篇文章,说不完养殖过程中所有事情,也讲不透精细化管理的点点滴滴,根据自身经验,能讲多少就讲多少,有遗漏的,有错误的,有不合道理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互相交流,才能取长补短,逐渐提升,感谢每一位养殖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