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指感受风寒外邪所导致的一类外感疾病,其症状主要是喜热、恶寒、发热、头痛、乍毛,肢体酸楚或疼痛、屈伸不利、行动迟缓、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咳嗽、咽痒、白痰、采食下降,拉稀白粪,蛋壳颜色变浅等。
原因:冬春季节外界温度低或夏季开水帘过度,机体感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
风寒感冒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风寒在表,即卫分证。
症状较轻,采食、产蛋都正常,没有继发感染,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只表现乍毛。此阶段对机体伤害不大,也是风寒感冒治疗的适宜时机。时间段在外感风寒的第1、2、3天。
治疗原则:保温,疏风散寒解表。产品建议选择辛温大败毒进行治疗,成本低,效果好。
第二阶段:寒邪未解、入里化热,半表半里证。
症状:鼻流清涕,咳嗽,蛋壳颜色变浅,被毛逆立,呆立,采食下降,拉黄白绿稀粪,机体发烧,产蛋下降。有继发感染,对机体伤害较大,内脏功能减弱。时间段在感受风寒的第4、5、6天。
治疗原则:保温,清里热,解表寒。产品建议选清里热的大败毒和疏风散寒解表的辛温大败毒合用。
第三阶段:热入营血。
症状:缩脖,扭颈,呆立,嗜睡,食欲废绝,绝产,卵泡液化,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严重,高烧不退,死亡率高。时间段在外感风寒7天以后。此时已没有治疗价值,建议放弃。
古人最早认识的疾病,就是自然界中,风、寒对机体的侵害。《黄帝内经》对风寒感冒有准确的描述和治疗办法。《黄帝内经》:“因于寒,体若燔碳,汗出而散”。《灵素节注类编·四诊合参总论》云:风为阳邪,本乎天者亲上,故伤风则面肿。《四圣悬枢·疫病解》云:“风为阳邪,感则伤阳,寒为阴邪,感则伤阴。卫气为阳,故中于风,营血为阴,故伤于寒。”此些为上古时期所提出风为阳邪、寒为阴邪的通论。《黄帝内经》:风为百病之长,易伤阳气。亲和力强。常和寒、湿、热结伴侵害机体而发病。阳气是固守机体不被外邪伤害的根本。保护好阳气非常重要。防风为首要任务。寒性凝滞,主疼痛。会引起免疫力下降,易诱发滑液囊支原体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原理,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用药就不会盲目乱用,才能精准防控,有的放矢,标本兼治,解决问题。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提升动物价值,让养殖更轻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