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多数水禽养殖场发现出栏效益下降,表现为料肉比高,出栏体重轻,养殖周期长。分析原因,是近期水禽肠道疾病增多,影响了饲料消化吸收和机体生长。根据市场经验总结,近期水禽肠道疾病多发有这几点因素:
1、免疫程序有漏洞。因地域性和饲养管理的双重差异性,各地的免疫方案不尽相同,所以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要根据自家养殖情况和周围大环境的流行病相结合的思路,还要根据季节不同适当加减某些常发疾病的免疫。同时在免疫过程中建议使用大芪芍(黄芪多糖口服液)或者芪芍增免散,不仅平衡机体免疫力、降低疫苗反应的发生,还能提高疫苗抗体效价。
2、自配料中添加新玉米。有些养殖场为降低养殖成本会使用自配料饲喂,但在原料采购时选择了新玉米,殊不知新玉米在采收后,会有一段时间的熟化期。在未完全熟化之前,玉米内的“抗性淀粉”会不利于消化,刺激肠道蠕动。临床上可见黄色水便过料明显,饲料整体利用率降低,这是造成料肉比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对此建议尽可能的以陈玉米为主,减少新玉米的添加量。同时建议配合使用制霉毒净+四味穿心莲散,此组合具有解霉保肝治霉和抗菌消炎除湿化滞作用,提高饲料转化率。
3、替代性原料不合理使用。作为饲料首选的优质原料,玉米及豆粕价格始终处于高位,某些饲料厂家为眼前蝇头小利会使用各种替代性原料,可这些原料的毒素高、消化转化率低,还增加机体内脏损伤,尤其过高的毒素加重肝肾代谢,造成五脏六腑发育缓慢,养殖周期延长的恶果。对此建议选择市场上有质量稳定的饲料厂家,同时建议定期使用保肝利肾口服液或疏肝利肾散,具有解表疏肝保肝护肾作用,缓解毒素对肝肾损伤。
当然水禽肠道疾病的发生还有霉菌性肠炎,棚舍的通风不良或饲养种类的差异,临床上在发生肠道疾病时要综合分析,对症下药方可见效,否则严重影响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