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案

400-027-8980 18633038540

产品方案

禽病防治的“死”与“活”

来源:正源大地药业集团技术副总裁兼正源大地技术总监 吴文明 作者:吴文明 发布时间:2022-03-21 点击数 :1320 次

 

    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技术水平很差,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欠缺。于是就拜老师学习。看到老师用很简单的药治疗禽病,就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学着用老师的方案去治疗禽病,结果是治不好的很多。

   彼时想不明白,同样是这种病,用的同样的药,为什么老师能治得很好,而我就不行?

    后来,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也开始带徒弟(公司派给学习的新员工),他们也是看我用药,就学着我的方法依样画葫芦,拿去给别人用。结果也是,我能治得好的疾病,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却治不好,心里也很困惑。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为什么?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疾病的理解和判断的不同,药是同样的药,病是同样的病,但是人不是同样的人。不同的人,对疾病的理解和判断就会不同,就会出现差异。

    最终,我总结了两个字:“死”与“活”。

    道理是“死”(不变)的,方法是“活”(可变)的。

01★不变的道理★

 一、防大于治。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是养殖业不变的真理。无论养什么,无论养多少,能够养得好,少得疾病,得而易治,是我们一定要遵循的原则。这一条是定死的,不能变。

    所以,在做疾病防治的工作时,要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预防上,而不要等到发了病再去想办法治疗。我把这一条比作大禹治水,要用疏通的办法,而不能用堵截的办法。预防就是疏通,治疗就是堵截。如果把重点都放在治疗上,其结果就是越堵越严重,越治越不好治。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在做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所以才有了很多的烦恼,遇到疾病治不好,抓耳挠腮,捶胸顿足。

    如果我们都能把药用在未病之前或者发病之初,那药效肯定比用到大病已成,病入后期要好得多。

    例如:用治菌普健防治大肠杆菌、浆膜炎,用囊杆杀防治气囊炎、呼吸道,有的人说效果真好,有的人说效果不行。这里就存在一个用药时机的差异。有的人,能在疾病未发或者发病初期,就判断准确,及时用药,起到的就是防大于治的效果。有的人,一定要在看到包心包肝,看到气囊浑浊,看到大群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时,才会想起来用药去堵,那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二、疾病恢复最终是靠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这也是一条不变的真理。任何疾病(不论是病毒病还是细菌病)最终好转并恢复,靠的都是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药物。药物,只是消除症状,减少并发症,辅助机体抵抗病邪的一个帮手。

   免疫力来自哪里?来自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自免疫系统的健全,来自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禽群一旦染病(受到外邪入侵,病毒细菌感染),其自身对外邪的对抗、排斥、适应,都取决于机体自身的健康程度。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群鸡,一群鸭,一群鹅,发生了疾病,即使不用药,也不会全部死掉,总会留下一部分(烈性传染病除外)。那留下的一部分靠的是什么?就是自身的抵抗力。

   用药治疗,只是为了缓解病情,有助于快速恢复,降低死亡率。所以,理解了这一条,我们就不会迷茫,不会纠结,为什么用了药还有死亡,为什么用了药还有呼吸道?因为这一群家禽自身的抗病力上不去,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禽群没有打好免疫基础。所以,在治疗时,结果就不一样。

   三、群体大于个体。

   对于家禽的疾病防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体性,它是一群,而不是一个。这一群里,大小不一样,体质不一样,发病早晚不一样,或者个体之间的病情也不一样。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群的状态上,比如整体的采食量,精神状态,产蛋率,粪便的变化,发病的规律等等。而不要只看几个个体,比如死了几只,解剖有大肠杆菌,就判断整群也有大肠杆菌感染,就要给群体用药。

   这个原则也是不能变的。尤其是在治疗慢性消耗性的疾病时,(例如慢性呼吸道,气囊炎,或者免疫抑制性疾病)更不能急于求成。慢病需慢治,病情的恢复需要靠机体自身免疫力的恢复,而恢复免疫力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所以必须有耐心和信心。当确定了治疗方向后,就要坚定不移地用下去,不可中途放弃。在治疗的过程中,那些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恢复的个体,就由它去,不要管它。

   只有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正确的制定方案,合理的用药,否则,药都是白用。

02★可变的方法★

   一、治与不治。

   我们的思维总是被禁锢在一个范围内,看见了疾病,就一定要用药去治,否则就是“见死不救”。实则不然,如果是面对人,当然要不顾一切去救治,只要能救得好,花再大的代价也值得。而面对饲养的家禽,就要考虑考虑了,花钱救它值不值得?花多大的代价是合理的?假如花了一万给它治病,能换回来2万,就值得花,假如花了1000给它治病,结果还要赔2000,这就不值。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肉禽的后期和影响蛋禽产蛋的疾病。

   所以,在治与不治这个问题上,可以变,可以灵活掌握,而不是看见什么病都要拼了老命的用药。必要时可以全力救治,非必要时可以少用点药维持维持,真没必要时,干脆就放弃了。有时候,什么药也不用反而倒是好事,病情也逐渐好转了,赔钱也少了。

   以不治为治,这是一个辨证的思维。治是为了挽回损失,不治也是为了降低损失,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只要理解了这个核心点,看病用药就不纠结了。

   二、先治与后治。

   如果是单一的病,那都好说,但现实是家禽发病很少有单一的,大都是混合感染,两三种甚至更多同时来。所以,我们在诊断和治疗时,就容易陷入困惑,究竟该先治哪一种?还是同时都治?先治一种怕效果不好,同时都治怕成本太高。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经验和深厚的功底来做判断,哪一个是原发病?哪一个是要命的病?哪一个是急性的病?哪一个是基础的病?只要搞清楚这些,就好办了,先把原发的、要命的、急性的、基础的控制住,再去理会继发的、不要命的、缓和的、叠加的病,就能有头绪,有次序,有逻辑,有过程的,把疾病调理清楚。

   这个方法是可变的,是活的。不需要看见几种病就下几种药,只要把群体症状调理过来,先解决大群采食量,粪便,精神状态的问题,再解决零星死亡,生长速度慢的问题,搞清楚先后顺序,就不会着急了。

03★主药和辅药★

    用药的方案,也是可变的,灵活的。比如:这一个病例是病毒病为主,细菌感染为辅,那我们在用药时,就把抗病毒药加重(单品加量或者几种药相加),把抗菌药减轻。另一个病例是细菌病为主,病毒很轻,在用药时,就把抗菌药加重(单品加量或者几种药相加),病毒药减轻。这样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又可以避免成本增高,既为病情负责也为养殖场主负责。而我们平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不分主次、不分轻重,只要用治疗药,全都按照一个标准用量去加,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抗药性,实不可取。

    以上,举了几个例子,说明道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有道理做标准,做原则,做底线,在道理不变的基础上可选择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疾病。这是我们技术人员该有的姿态。而好多人,却总想寻求一种不变的方法,一方治百病或者一方走天下。对于疾病发生的原理和不变的治疗原则,却置之不理。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致如此。比如治疗XX病,听XX专家说了,用XX药+XX药效果好,也不加思考,就照搬照抄。用好了说真神,用不好说狗屁不是。实际上,人家说的方法也许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内,应用好了,拿到你这里不一定就适合。所以,我们要搞清楚病情的原理,再根据实际情况把方案做调整,这样才是正确的思维。养殖业在高速发展,疾病防治的技术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再不能用过去的老办法来对待现在的新问题,再不能用过去的三板斧来解决现在复杂多变的疾病。在为养殖用户做服务时,一定要详细分析,综合判定,考虑周全,合情处理,才能真正发挥出技术人员应有的价值。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评论内容 :


返回顶部